吾爱吾师 | 刘健:课堂80分钟,你要保证自己带走一些东西
编者按
碧职官微推出【吾爱吾师】专题,介绍可亲可敬的碧职老师。今天这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健老师。
从东北黑土地到广东清远,从曾经的“青椒”到深耕思政课二十余年的教师,她始终坚信两件事:一是没有学生真心拒绝一堂好的思政课,二是教育的根本在于“心”与“心”的交换。她用激情、创新与坚守,让抽象的理论可亲可感,成为一届届学生信赖的“刘姐”和“刘妈妈”。
一堂课,一生路
刘健的教师初心,源于她高中时代的一位政治老师。那位高高的、瘦瘦的、头发全都花白的老先生,每天上课都揉着自己的胃,从前走到后,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精神溜号。
后来学生们才知道,她的胃切除了三分之二,尽管学校允许她坐着上课,但她坚决不肯。这让刘健——当时班里政治成绩最好的学生,立下了成为一名像她那样的老师的志向。
这颗教育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大学毕业后,刘健选择留校任教,从此扎根讲台,并最终成为一名思政教师。为了讲好这门课,她先后攻读了哲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
2014年她听闻广东有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高职院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她深受触动,毅然从东北南下广东,至今已与碧职院并肩走过了十一个春秋。
“课堂80分钟,你要保证带走一些东西”
思政课的理论内容比较多,学生不爱听,甚至有网友称这门课是“水课”,这是思政老师普遍面临的困境,但刘健有一套自己的“破局”法则。
她相信“内容为王”,在她的课堂上,理论从不枯燥。她会紧紧抓住当下的最新热点——哪里打仗了,经济上面临什么新形势,最近新上映了什么电影、发布了哪款游戏等等,她都要说道说道。
在一节思政课上,刘健讲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时她列举了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一名加沙小女孩哭诉战争的短视频,吸引了班上所有人的目光,一位学生还拿起手机拍照记录。满目疮痍的画面让同学们意识到:我们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是多么幸福,同时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本堂课的主题。刚刚过去的九三阅兵,同样也是刘健第一堂课最好的案例。
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时,刘健在课堂上播放了“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对比视频,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一位学生观看后感触很大,“我被五四运动的场景深深感染了,原来当年跟我们一样大的青年学生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是那样的奋不顾身,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在认真听讲,连督导进来查课都没人察觉。
为了讲好这门课,刘健的手机变成了一个“教学宝藏库”,存满了各种照片和视频素材:
在网上看到外交官华春莹发布的一组新老照片对比图,她就保存下来,讲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主题时可以用;外出旅游时看到不文明现象也要拍下来,讲到“社会公德”时可以用……甚至自己亲眼目睹的北京抗洪见闻,也成为讲解“个人与社会利益辩证关系”时的生动素材。
很多同学对思政课不感兴趣,是觉得离实际生活很遥远,对此,刘健会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定制”不同的课堂:
给现代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讲业主维权、社区治理、法律关系的案例,给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讲新技术新能源的案例,给智能控制技术的学生讲比亚迪的新款电动汽车……通过量身定制的课堂让学生们感受到,思政课与学生的专业并不遥远,反而密切相关。
“优秀的思政课老师不可能只讲案例不讲理论,”刘健说:“把理论讲得简单是最难的,这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经验。”在碧职院的这些年,凡是能参加的培训,刘健几乎都没有缺席。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她还前往天津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专题培训。
培训之后,备课时会有新的想法,但焦虑仍然少不了。虽然已经有20余年的教学经验,但是每学期开学前刘健还是会很忐忑,担心上课学生抬头率不高。上课时,“我觉得讲到这里应该有笑声,但为什么没有?”于是下次备课时就设计得更加用心。有一次自我介绍,刘健开玩笑道“我最大的爱好是备课”,她的信念无比执着:“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
刘健觉得自己属于内向的人,但一站到讲台上就充满激情。每次开学第一堂课,她会告诉每一位同学:“在我课堂的80分钟,你要保证自己带走一些东西,如果没有,你可以给我提意见。”
她追求的是学生真正的获得感和价值感,“我希望学生在毕业多年后的某个瞬间,能想起‘这件事是我上刘老师的课学到的’。”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大胆表达”
刘健老师的育人工作,远不止于课堂的八十分钟。温柔、亲切、耐心、细致、严谨、专业、从容、幽默……这是同学们对刘健老师的印象。
一次期末考试前,焦虑的学生们想借阅她的课本来查漏补缺,翻开教材的时候学生震惊了,“那本书上满满的都是笔记,重点、拓展、注解,密密麻麻的小标签。”学生们被刘健的认真所震撼。
在陪学生参加比赛时,刘健就像学生的“全能教练”。从“大学生讲思政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到“诗词讲解大赛”,她全程参与,从讲稿的框架、论据的补充,到演讲时的语调、手势、眼神,甚至录制时的灯光、镜头角度,她都一一指导,细致入微。
有次一位同学参加比赛,主题是讲竹子,刘健就开车带学生到一片漂亮的小竹林,一遍遍陪着录制。学生剪辑完视频发给刘健,她看完后本想再美化加工一下,但学生却说,“过度包装反而不真实,我就想用自己的原创作品参赛”。刘健很高兴,欣慰于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她更是学生生活中的“温暖港湾”。今年端午节前,有同学在课间聊天时说想吃粽子,但离家太远回不去,刘健听到后就说“吃粽子找我啊!”那位同学回想起仍然觉得不可思议,“我以为老师只是聊天随口说说,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刘健老师叫我下课后去找她,然后就水灵灵地拿出了粽子!”
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学生们的任务是在博物馆整理文物,“在30多度、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刘健老师坐着小板凳和我们一起,擦灰、整理、清点,尽管个个汗流浃背,却乐在其中。”
当大家一起拍照片拍视频时,刘健注意到有同学不爱站在镜头前,于是鼓励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大胆表达。”这句话让同学在镜头前找到了自信,“她就像家中的亲人一样。”
“我是跟着碧职院一起成长的”
作为2014年建校就加入的“元老”,刘健见证了学校的大变化。11年间,曾经校园里尚需支架支撑的小树苗,如今已蜕变为“绿树成荫”,学生规模从首届不足300人,到今年新生入学近3000名……
“学校面积虽不大,但获得的奖项和成绩并不小。”她常常自豪地对每一届学生说:“我是跟着碧职院一起成长的。”
刘健还记得,第二年开学时,她走在路上碰到以前的学生问她:“老师,你这学期还教我吗?”这种认可,是她最开心的时刻,也是作为教师价值的最高体现。
那些远赴全国各地的培训,那些为开学而焦虑的日子,那些精心备课设计的段子,那些为比赛为实践熬过的夜、流过的汗……一切都有了意义。
吾爱吾师系列>>>吾爱吾师 | 魏海涛:要看到大树最好的一面吾爱吾师 | 潘杰:成为学生可以求助的人吾爱吾师 | 于珊珊:从“于老师”到“珊珊妈”吾爱吾师 | 陈姝娟:我与学生“礼尚往来”
吾爱吾师 | 朱冬飞:标准不是唯一的
吾爱吾师 | “静静”→“静姐”→“文静老师”吾爱吾师 | 满祖红:成为下一颗种子的阳光吾爱吾师 | 专科生站上大学讲台:做最懂学生的老师吾爱吾师 | 陈家兴:体育从不说教,它只是陪伴你翻越人生的山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