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丨逾七成学生毕业即可成基层干部,碧桂园职院是如何做到的——2019届毕业典礼圆满举行(图文)
24岁的周腾飞没有想过,高职毕业一年,自己就能成为一家大型家居公司的区域经理,年薪可达18万左右。
因为家境贫困,曾经差点放弃大学梦的余坤章感慨,“原以为读大学都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毕业两年,年薪可达20万左右,我可以有能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了。”
同样是高职毕业,凭什么他们毕业1-2年就年薪20万左右?
6月19日,学院2019届毕业典礼在广东顺德碧桂园集团总部凤凰影院举行。今年,367名学生,100%就业,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的301人,占82%;万元月薪17人,占4.6%;初次就业平均薪酬4868元(不含奖金)。
学院创办人、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先生出席,并与毕业生们亲切座谈。他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引人深思的人生领悟,鼓励学子怀感恩之心、立报国之志、行奋进之路,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学院创办人杨国强主席谆谆教导学生做人做事
2014年,杨国强捐资4.5亿元创办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以慈善教育源头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办学初衷,对贫困家庭学子实行全免费教育。办学五年来,学院已招收1887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子,改变了1000多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并积极探索实践了一种权力运行机制创新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凸显。
杨国强主席冒雨与学生拍下“全家福”
毕业典礼是367位2019届毕业生最开心、最期待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可以见到他们最敬爱的杨叔叔,聆听杨叔叔的谆谆教诲、一起拍摄最具有纪念意义的毕业照。
可是,天公不作美。昨天上午,正在进行拍摄全家福准备的时刻,突然下起了大雨,而此时,穿着崭新的服装的孩子们已经在拍摄点站好队形,原本要开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会议的杨国强主席得知学生们在雨中等待,中断会议议程,冒雨赶到拍摄点,与师生雨中同框,合影拍下了最具纪念意义的“全家福”。
▲杨国强主席与师生雨中同框,拍下2019届毕业合影
为何他们一毕业就是主管?
高精准高起点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也是想努力让社会知道受到良好职业教育的人,也能找到好工作和过上好生活……”杨国强在立校缘起中写道。
▲杨国强先生为学院优秀毕业生标兵颁发证书
刘惠坚院长表示,学院创办人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认为只有教会学生掌握德技兼备的素质,获取高薪就业的素质、知识和专业本领,才能让他有能力帮助家庭消除代际贫困延伸,“真正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为此,他要求碧桂园职院学生的培养,要像黄埔军校在“战争实践中培养,在岗位实践中培养”一样,在产业实践中培养基层一线精英人才,“我们不培养‘士兵’,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排长’、‘连长’。”
刘惠坚院长说,学院创办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高精准高起点定位,将高职院校通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定位提升到“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并根据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组织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使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职务起点明显高于同类院校,打破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只能处在最基层一线技术技能岗位的局面。
▲刘惠坚院长为毕业生代表颁发毕业证
据悉,学院五年来累计招收贫困学子1887人,成功培养三届毕业生1007人,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通过公开竞聘,毕业即成为施工主管、质量主管、商务主管、前厅副经理、西餐主管、宾客关系主管等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730人,占比72.4%,4.7%毕业生初次就业月薪即超过万元。
产教融合该如何“融”?
创建了权力运行机制为保障的校企共育人才模式
明确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定位,接下来就是“怎么培养人”的问题。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一项“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大改革任务。从本世纪初开始,教育部就一直倡导并政策牵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道路。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要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
早在2014年,学院还在筹办的时候,杨国强先生就对全体筹办人员明确提出:“要将优秀的学生组成施工队长班,房地产营销经理班,放到工地放到工程项目实践中去一边工作一边培养,这样,学生会更明白需要学什么,需要掌握什么。”
刘惠坚表示,杨国强先生当年对于碧桂园职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路原则,实质就是现在国家所致力的产教融合的精神要求。
▲刘惠坚院长发言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两张皮’、‘落地难’等难题。”刘惠坚院长说。
为了破解产教融合流于表面签约、挂牌的困境,职院办学近五年来,在创办人杨国强先生的全力支持下,有效突破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瓶颈,构建了权力运行机制创新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与集团共同成立了具有决策权威的“碧桂园集团校企共同办学理事会”,由集团联席主席杨惠妍任理事长,集团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和学院院长任执行理事长,各子公司总经理任副理事长。明确理事会行使“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方向引导、管理指导、资源协调、政策激励、工作评价、绩效考核等职责。
为了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有章可循”,集团和理事会制定了系列制度文件和实施办法,建立了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权力机制,实现了校企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和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参与。
▲彭志斌总(右一)为优秀企业、优秀企业部门授奖牌和锦旗;为优秀企业导师和优秀导师代表颁奖
组织机构的建立,校企共育管理文件的下发,能真正把学院和集团资源融合,从根本上突破别人难以打开的瓶颈。“这种融合的一体化运行机制,亦是一种创新性的突破。”刘惠坚院长说,“学院创建以来一直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有了较深入的探索实践,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019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全国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行动方案。
据悉,碧桂园集团也将积极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刘惠坚院长表示,杨国强先生对此高度重视,并决定支持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这件事情做好了,不仅对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高质量的需求,而且对支持中国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共育人才该如何“育”?
创新了校企共育人才的“三段式”教学组织方式
“当前的高等教育,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研究专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教育存在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但是不深不浅,没有重点,毕业生往往不能独挡一面,需要二次培训的现状。”在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痛点后,刘惠坚院长表示,学院围绕人才培养定位,按照循序渐进聚焦目标的原则,创建了校企资源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三段式”教学组织方式;
第一阶段(1-3学期),学习和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阶段(第4学期),按照专业岗位分流,深化专业岗位知识和强化岗位技能训练;
第三阶段(5-6学期),制定为期一年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实施方案》,通过落实学生 “技术骨干或管理干部”见习职务,企业导师按照“岗位见习职务能力提升课程教学标准”带教指导,针对岗位职务能力共性问题组织集中授课,学院派驻企业教师与企业共育共管等。
▲教师代表吴建华发言
在“三段式”育人过程中,集团相关企业全面全程参与了学院的专业设置、招生面试、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体系构建、校本教材编写、“双师”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培养等工作,创新了以“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标准共订、责任共担、质量共保”为特征的企业资源全过程深度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碧桂园模式。
▲学生认真聆听
“‘三段式’明确了企业资源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时间、任务、重点与要求,有效解决了校企共育组织方式和企业实践教学‘放羊’问题。”刘惠坚院长说。
碧职学生何有魅力?
能直接上岗、应用技能强
像周腾飞、余坤章这样,大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在碧职院已成为常态。
据统计,学院在集团工作的2017届毕业生中,职务已升迁的有119人,月薪涨幅1000元以上的88人;2018届毕业生中,职务已升迁的有48人,月薪涨幅1000元以上的52人。
▲优秀毕业生标兵向齐林同学发言
“碧桂园职院培养的学生勤劳、本分、听话,文化认同感强,上手快、应用技能强”“这几年,职院的学生大受酒店集团75家星级酒店的欢迎”集团不少企业对学院学子给与高度评价。
除了在集团企业深受欢迎以外,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广受社会认可。
2015级酒店专业学生陈晓航,毕业三个月,就担任国际品牌、高端酒店艾美酒店客房主管。
刘惠坚院长表示:“我们要把学院的学生培养成不仅是我们自己可以用的干部,而且输送到社会,也是用人单位抢着要,可以发展得很好的人才。”
2019年放开招生限制,非贫困生读书也免费
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以慈善教育源头扶贫,阻断代际贫困延伸为办学初衷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未来将如何走?
“2019年是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许从进说,学院对2019年招生、专业建设进行了调整优化。
2019年,在招生方面,学院积极调整招生政策,放开“只招收贫困生”的限制,扩大招生规模。
▲全体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全国扶贫成效显著,广东省的扶贫工作更是走在全国前列,家庭困难的考生数量下降,学院为保证自身办学的可持续性,在坚持慈善办学的前提下,学院逐步探索新政策。在广东省内,试点主要招收贫困生招生的同时,招收少量非贫困生。”许从进书记说。
学院将继续坚持慈善办学性质,对家庭困难考生继续提供全额资助。即免收学费、教材费、食宿费、服装费、床上用品费、学习用品费并可申请补助寒暑假往返路费等。
除了针对贫困生的费用全免以外,面向非贫困学院也将执行全额奖学金奖励政策,“全额奖学金按照考生所在专业学费标准与住宿标准进行奖励,全额奖学金获得率在入学第一年为100%,所有新生都可获得;在入学后第二、三年,将依据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由学生申请获得,如全体学生都表现良好,100%学生都可获得额外奖学金。”
据悉,2019年,学院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除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陕西以外,新增河北、河南、甘肃三省,目前共向全国十省(区)总共招收635名优秀学子。
今年,九成培养机器人相关技术骨干
2019年,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有大动作。
学院紧跟国家以及集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在目前已拥有的建筑类、管理类、教育类等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今年增开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应用方向)专业,并将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融入到现有各建筑类、管理类优势专业,实施原有专业的智能技术改造,旨在培养未来兼具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建筑类、管理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需求。
▲杨叔叔的谆谆教诲牢牢记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和精准就业势在必行。”刘惠坚院长说,“学院将紧密结合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着力办好智能机器人技术专业,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搭建专业和行业对接、校企融合的长效机制,培养出顺应产业发展、顺应市场需求的基层骨干人才需求,助力产业发展。”
据悉,在2019年即将招收的635名学生中,近九成是培养与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相关的技术技能性人才,服务社会也集团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需求。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