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建议坚定特色发展战略——广东民办优质学校评选专家组莅院考察交流
“来学院之前,只觉得这所学校只是创办人的一个教育情怀,一项慈善的事业,但是听了院长的汇报、经过了实地考察之后,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学院创办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所带来的教育创新和难题突破的事实以及学院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敢于担当地探索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道路,很感动……”6月28日上午,省教育督导学会会长陈健、常务副会长谢庆文,广东当代民办教育研究院院长张铁明、名誉院长胡春万等一行莅临我院考察,听取我院关于人才培养工作汇报,就广东民办优质学校(突出贡献奖)进行考察座谈。学院院长刘惠坚,副院长苏成柏、徐刚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热情接待。
刘惠坚院长阐述学院五年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之路
刘惠坚院长首先作了“产教融合 精准育人——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汇报”,从办学背景办学目标、精准育人实践探索、人才质量培养成效、未来发展几点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系统介绍了学院创办人杨国强先生的办学初衷和职教情怀,深度解读了杨国强先生的五大办学目标,五大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核心内涵。
刘惠坚院长汇报人才培养工作
结合杨国强先生对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刘惠坚院长着重介绍了学院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权力运行机制创新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全程校企共同育人、创新“三段式”教学组织方式等内容。结合教育和培养学生“会做人、能做事”的要求,刘惠坚院长介绍了学院注重努力提升学生专业岗位能力的同时,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通过准军事化管理、导师制育人、大思政改革等打造了以培养优良品行为核心的特色育人体系。
刘惠坚院长指出学院办学真正把国家的导向、创办人的目标追求、学院的改革和学生的目标融合在一起。从2017届、2018届、2019届三届毕业生的高质量高薪就业来看,学院办学成果初见成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得到了社会和媒体的认同。
评选专家组称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张铁明院长对学院创办人杨国强先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怀感到钦佩,对学院办学五年来,对于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校企融合体制机制的创新表示充分肯定,特别指出,学院“万元月薪”“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只能处在最基层一线技术技能岗位的局面,也倒逼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张铁明院长对创办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怀表示钦佩
谢庆文常务副会长对学院创办人杨国强先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表示赞扬。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就是学生就业问题,谢庆文常务副会长指出,学院依托碧桂园集团优质的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源,聚焦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岗位职务能力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所以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和企业认同。
谢庆文常务副会长赞扬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胡春万名誉院长在称赞学院办学模式的同时,就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定位,提出建议,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办学模式与职业教育经验,认真研究、探讨,走出一条具有碧桂园职院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胡春万名誉院长对学院未来发展方向与定位给出建议
陈健会长表示,这次的考察让这个专家团队对碧桂园职院的发展有了真切的感受。陈健会长说,学院创办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围绕“一人成才,全家脱贫”的目标,通过教育与扶贫扶志、教育与产业融合、教育与模式创新、以及教育与高质量就业有机结合的教育培养路径,构建了一种有效的、标本兼治的贫困治理模式。同时,学院在创办人的全力支持下,有效突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瓶颈,构建了校企融合运行的管理组织与制度机制,全面全过程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反映的不只是一种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更重要的是体现学院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种社会贡献。就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陈健会长建议,继续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聚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积极探索实践,走碧桂园职院特色的发展之路。
陈健会长称赞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议学院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